康钠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

Send Us an Email
分类

肺纤维化模型

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肺间质瘢痕形成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,常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和放射性/药物性肺损伤。
Apr 8th,2025 11 浏览量

肺纤维化(Pulmonary Fibrosis)模型构建与应用指南

肺纤维化是一种以肺间质瘢痕形成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,常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和放射性/药物性肺损伤。以下是主要实验模型及其构建方法、评价指标和应用场景。

一、模型类型及核心方法

1. 化学诱导模型(博来霉素诱导)​

原理:博来霉素(Bleomycin)通过产生活性氧(ROS)和促炎因子,引发肺泡上皮损伤,激活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。

构建步骤

动物选择:C57BL/6小鼠(敏感性高)、SD大鼠(适用于长期研究)。

给药途径

气管内滴注(最常用):麻醉后经气管插管注射博来霉素(小鼠:1-3 U/kg,大鼠:5-7 U/kg,溶于50 μL生理盐水)。

雾化吸入:连续3-5天雾化暴露(浓度0.5-1 U/mL,每日30分钟)。

时间节点

急性炎症期:7-14天(炎性细胞浸润为主)。

纤维化期:21-28天(胶原沉积高峰)。

2. 基因工程小鼠模型
原理: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靶向调控纤维化相关通路(TGF-β、Wnt/β-catenin等)。常见模型

基因/表型

特点

TGF-β1过表达

直接驱动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

SP-C突变(SFTPC突变)​

模拟遗传性间质性肺病(如IPF)

Fas配体诱导凋亡

肺泡上皮凋亡驱动纤维化

3. 辐射诱导模型
原理:胸部局部辐射(如单次10-20 Gy)导致DNA损伤和慢性炎症,模拟放射性肺纤维化。

适用场景:研究放疗后肺纤维化机制及干预措施。

4. 细胞移植模型

构建方法

成纤维细胞过继转移:体外激活的成纤维细胞(如过表达α-SMA)经尾静脉注射至小鼠。

骨髓来源细胞(BMDC):移植GFP标记的BMDC,追踪其在肺组织中的分化(如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)。

二、模型监测与评价指标

1. 组织病理学分析

H&E染色:评估炎症细胞浸润、肺泡结构破坏(Ashcroft评分:0-8分,≥4分为显著纤维化)。

Masson三色染色:胶原纤维(蓝色)定量分析(ImageJ软件计算胶原面积占比)。

免疫组化:检测α-SMA(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)、TGF-β、Vimentin等。

2. 分子标志物检测

qPCR/WB

基因/蛋白

功能

Col1a1、Col3a1

胶原合成关键基因

TGF-β1、CTGF

促纤维化因子

MMP-9、TIMP-1

细胞外基质重塑调控因子

 

ELISA:检测血清或肺泡灌洗液(BALF)中IL-6、TNF-α、PDGF等炎性因子。

3. 肺功能检测

无创肺功能仪(FlexiVent系统)

肺顺应性(Cdyn):纤维化肺组织顺应性下降。

气道阻力(Rn):晚期纤维化时显著升高。

4.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

原理:羟脯氨酸是胶原蛋白特征性氨基酸,含量反映纤维化程度。

正常参考值:小鼠肺组织≈10 μg/g,模型组可达30-50 μg/g。

 

三、模型优缺点对比

模型类型

优点

局限性

博来霉素诱导

操作简单、成本低、成模周期短(3-4周)

个体差异大,部分动物自愈倾向

基因工程模型

靶向特定通路,机制明确

成本高、表型潜伏期长(3-6个月)

辐射诱导

模拟临床放疗后纤维化

需专用设备,死亡率高(急性期)

四、应用场景

药物开发:测试抗纤维化药物(如尼达尼布、吡非尼酮)或天然化合物(姜黄素、白藜芦醇)。

机制研究

上皮-间质转化(EMT)在纤维化中的作用。

巨噬细胞极化(M1/M2)对纤维化的调控。

干细胞治疗:评估间充质干细胞(MSC)或外泌体修复肺损伤的效果。

生物材料评估:纳米颗粒或水凝胶载药系统的靶向递送效率。

五、注意事项

博来霉素剂量控制:过量导致急性肺水肿(小鼠死亡率>50%)。

麻醉风险:气管插管需熟练操作,避免气道穿孔。

伦理规范

疼痛管理:术后给予布洛芬或卡洛芬。

终点标准:体重下降>20%或呼吸窘迫时需安乐死。

六、示例数据

组别

Ashcroft评分

羟脯氨酸(μg/g)

肺顺应性(mL/cmH2O)

对照组

1.2 ± 0.3

12 ± 3

0.055 ± 0.005

博来霉素模型组

5.8 ± 1.1

42 ± 8

0.028 ± 0.003

尼达尼布治疗组

3.2 ± 0.7

25 ± 5

0.045 ± 0.0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