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钠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

Send Us an Email
分类

实体瘤皮下成瘤模型

皮下成瘤模型是肿瘤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体内模型之一,通过将人类或动物来源的肿瘤细胞(或组织块)接种到免疫缺陷小鼠的皮下,模拟实体瘤的生长过程。该模型操作简单、成瘤率高,常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、肿瘤生物学机制研究及肿瘤影像学评估等。
Apr 8th,2025 11 浏览量

实体瘤皮下成瘤模型(Subcutaneous Xenograft Tumor Model)

简介
皮下成瘤模型是肿瘤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体内模型之一,通过将人类或动物来源的肿瘤细胞(或组织块)接种到免疫缺陷小鼠的皮下,模拟实体瘤的生长过程。该模型操作简单、成瘤率高,常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、肿瘤生物学机制研究及肿瘤影像学评估等。

一、实验动物选择

常用动物

裸鼠(BALB/c nude):T细胞缺陷,适合人类肿瘤细胞移植。

NOD/SCID或NSG小鼠:B、T、NK细胞联合缺陷,成瘤率更高(尤其对低侵袭性肿瘤细胞)。

品系要求

4-6周龄,体重18-22g(小鼠),需在SPF(无特定病原体)环境中饲养。

二、肿瘤细胞系选择

常用人源肿瘤细胞系

肿瘤类型

细胞系示例

特点

肝癌

HepG2, Huh7

高增殖性,成瘤周期短

肺癌

A549, H1299

易形成实体瘤,适合药物测试

乳腺癌

MCF-7, MDA-MB-231

激素敏感型(MCF-7)

结肠癌

HCT116, SW480

高侵袭性(HCT116)

黑色素瘤

A375, B16-F10

快速生长(B16-F10为鼠源)

 

细胞要求

细胞活力>90%(台盼蓝检测);

提前进行支原体检测;

建议使用低代次(传代次数<20)。

三、模型构建步骤

细胞悬液制备

收集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,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重悬;

调整细胞密度至1×10⁶~1×10⁷ cells/mL根据细胞类型调整)。

接种方法

单细胞悬液注射

注射部位:小鼠背部或腋下皮下(避开血管和神经);

注射体积:100-200 μL/只(含1×10⁶~5×10⁶细胞);

使用25G~27G针头缓慢注射,避免泄漏。

组织块移植(适用于原代肿瘤):

将新鲜肿瘤组织切成1-2 mm³小块;

用套管针植入小鼠皮下。

成瘤周期监测

接种后3-7天开始出现可触及的结节;每隔2-3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长径(L)和短径(W),计算体积:肿瘤体积(mm3)=L×W2/2

一般成瘤标准:肿瘤体积达100-200 mm³时进入实验处理阶段。

实验终点处理

当肿瘤体积>2000 mm³或动物出现明显痛苦时,需人道处死;

解剖后取瘤称重,计算抑瘤率:抑瘤率(%)=(1−对照组平均瘤重处理组平均瘤重​)×100%

四、模型优缺点

优点

局限性

操作简单,成本低

肿瘤微环境与人体差异较大(无血管化、免疫缺失)

成瘤率高(>80%),周期短(2-4周)

无法模拟肿瘤转移和侵袭过程

适合高通量药物筛选

部分细胞系需与基质胶(Matrigel)混合提高成瘤性

可结合活体成像(荧光/生物发光标记细胞)

对免疫治疗不敏感(需使用人源化小鼠模型)

五、注意事项

细胞状态:避免使用过度传代或污染的细胞。

接种部位:优先选择血供丰富的背部皮下区域。

动物品系:对低成瘤性细胞(如MCF-7),建议使用NSG小鼠或接种时混合Matrigel(比例1:1)。

伦理规范:肿瘤体积不超过动物体重的10%(如20g小鼠,肿瘤≤2000 mm³);

需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。

六、应用场景

抗肿瘤药物筛选:评估化疗药、靶向药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。

肿瘤生长机制研究:如血管生成、代谢重编程。

影像学评估:通过活体荧光(如GFP/RFP标记)或生物发光成像动态监测肿瘤进展。

联合治疗策略:放疗增敏剂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内验证。

示例数据

组别

平均肿瘤体积(mm³)

瘤重(g)

抑瘤率(%)

对照组

1200 ± 150

1.2 ± 0.3

-

药物A组

600 ± 80

0.6 ± 0.1

50.0

药物B组

300 ± 50

0.3 ± 0.05

75.0